一品楼品凤楼网站论坛-51pcmc品茶2024官网,怎么联系400块的快餐,附近找人睡觉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

《笔舞画舞》栏目独家访谈:李学辉笔墨 感怀历史风流人物

发布时间:2024-11-01 10:40? 来源:咸宁新闻网 ?? 责任编辑:夏岩

李学辉,字失得,山东惠民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特聘画家,中国兵圣孙武像作者,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签约画家,中国孔子基金会专家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曾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以及济南、青岛、泰安等地举办画展。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学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李学辉中国画作品精选》、《李学辉国画作品选》、《李学辉画传》等书画集。主要作品有《五百僧像尚和图》(七卷)、《孔子与七十二门贤》(四卷)、《齐鲁十二圣贤》(长卷)、《华夏十圣》、《崂山道教十大道首》(长卷)、《孙子圣迹图》(长卷)、《长江万里图》(长卷)、《黄河》(长卷)和《中华三经》《兵经八部》人物绣像等。

在这个金风送爽、金桂飘香的季节里,中国符号——《笔舞画舞》栏目组奔赴兵圣孙子故里山东惠民,在中国孙子兵法城李学辉老师的书画工作室录制专访节目,主持人冯思佳与李学辉就其艺术创作、历史题材人物画以及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李学辉师承于文史大家、书画家冯其庸先生,其天资雄厚、勤奋刻苦,作为一生潜心书画的不倦行者,取得了突出、丰硕的创作成果。谈及书画道路初衷,他坦言其母亲是闻名十里八乡的手艺人,受母亲剪纸剪窗花的影响,自小热爱写写画画,每当看到母亲“红纸一剪,窗花一贴”就有种难以言表的喜悦。正是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其二哥李学勇自小学习绘画,很早便成为当地有名气的画家,每当二哥绘画时,他就帮忙提着颜料,递笔送纸、“跟班学习”??梢运?,母亲和二哥就是他书画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后来遇到了当地文化馆的李益年老师、中学的刘镜波老师,通过他们手把手专业指导和大量刻苦的基础性训练,使李学辉打下了非常扎实的书画基本功。成年后,他考取了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正式走上了一生热爱的书画道路。此后,李学辉有幸到北京求学于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先生,冯先生惜才爱才、谆谆教导,毫无保留的阐述了他的艺术见解,这真正打开了李学辉追求艺术人生的大门,其艺术视野和创作思路得到精进升华。李学辉感慨道:“如果说十几年的努力,使得我在基本功、基础性的技艺或是具体的技法上非常扎实的话,冯老的传道授业使我在心灵上对美、对书画有了更加成熟的见解?!焙罄?,通过冯先生有幸求学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并多次得到言传指教。在与这些国学大师请教交流中,特别是聆听感受他们的境界、远见和胸怀,使得李学辉有了更加深远广阔的艺术理解。正像他所说的,“有时冯老、季老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

李学辉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书法艺术领域均有深厚造诣,这在当下并不多见。说起这样的“全面发展”,他感触良多,“作为我个人来说,人物、山水、花鸟是一个艺术整体”,“我的创作始于写生,写生的次数多了,对我有个很大的启示,不论是花影莺声、高山流水,还是风疾雨骤、劲草枯木,这些景和境同人物刻画并不相矛盾,其中又有很多技法、情感是交融渗透的”,“书画同源,我每天清晨、傍晚一定要写字,锻炼书法就是在练习中国画的线条,好的作品是写出来的”。久而久之,书法技艺的不断精进对于他的花鸟、人物创作助益颇多。李学辉艺术创作之路始终践行着“艺术整体”的理念。

关于人物画创作,他说,“首先一定对人物对象进行探究、秉持同理心。例如屈原,我在创作时与他有一种共鸣,与之愤,与之怒,同喜同悲;而画到庄子的时候,则是潇潇洒洒,天人合一”,“应该讲,人物画创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就画不好人物的造型,山水画重在表现气势,多一块石头少一快石头没太大关系,而人物刻画对于基本功的要求则非常的严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李学辉已将生活融入创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想要创作的东西时,他都会先勾勒下来,这个画面会一直在他脑海中回荡,在某一瞬间灵感迸发之际就完整的画出来。这是他对生活的一种体悟和观察,也是他画作的灵感之源。

李学辉尤爱历史人物画创作。他说,“这类作品给画家留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上,就可以将唐代人物和宋代人物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充分展示画家的线条、笔墨功底”。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他会反复的查阅各种书籍和资料,先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通透的理解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艺术阐发。应该讲,这也使得李学辉具备了良好的文史功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深更广的认识。

李学辉介绍了他的作品,《牛》这幅作品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于“?!钡拇醋鳎3;岜硐炙哪土?、朴实、勤劳、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李学辉则想让牛奔跑起来,展现出“奔?!钡木穹缑病K有》排?,与牛有着不解之缘,其直言有关“?!碧獠牡淖髌芬鸦松习俜?,但总觉得表达不出自己的心情与情怀,也总想着体现自己对牛的一种特殊情感,就是“奔波不辍”、“担重向前”的精神。他说,“这幅画用笔用墨用色有意偏重,意在表现沿着道路向前奔跑的姿态和美感,若再加些草木背景,则喧宾夺主,不如简单几笔‘征途’,展现牛本身的精气神”。这幅画所展现出的“奔牛”精神,是他最为满意的。

李学辉还向主持人展示了作品《八仙过海》,尺寸之巨为节目组少见?!鞍讼晒!币彩撬影拇醋魈獠?。他说,“一是因为这个题材在民间有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二是我们俗话讲‘八仙过海’就是一个‘团队创业’很好体现”,“这是一种群像画作,每次作画我都在人物身上感受颇多,每一个形象都给我留下很多的深刻印象,有着强烈的创作冲动”。李学辉笑谈,每画一遍《八仙过?!范加胁煌Γ裾谡故镜恼夥拗?,就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将海放在了画卷上部,还利用了透视观念,加上了龙等动物元素,展现出了磅礴的气势和灵动的仙境。主持人问起如何把握此类虚构人物的刻画,李学辉说,他一般会先翻阅大量的经典书籍和影视作品,这些资料给了他很多的启示,创作这样的作品,既要“画之有理”,也要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他说,每次创作的心情不同,创作出来人物的形象、情态也都各不相同,给他留下了很大的“抒发”空间。

谈起创作道路上的坎坷,李学辉笑叹“不仅有,还很多”。在1987年,他独自去西双版纳写生,遇到山坡上一片枯树林,树的下部分是“光杆粗木”,上部分则是“勃勃新枝”,这是很好的写生素材,让他非常激动,恰巧此时中国美院的教授也带着学生写生,但他们走近后便匆匆离开了。于是李学辉也走近一看,这片树林的上面都是蜂窝,他起初也纠结,后来还是决定画。但开始不久,身上就蛰了二十多个大包。他笑着说,心里也打鼓、想放弃,晚上疼的都睡不着觉,但最后还是坚持画出来了,当看到完成后的作品,心里就只觉得很值得。这个过程让他感触颇多,因此给自己起了“失得”这个字,在艺术道路上,一定会有失去的东西,但热爱和责任始终支持着他前进,正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多年前,李学辉曾写过这样一篇短文《无告的沉默》,这代表着他的心声和对艺术的态度,他始终认为在艺术领域自己就是一根小草,艺术创作的过程,既是生命和境遇的有感而发,也要如苦行僧修行磨炼一般,吃泡面充饥,住画室解乏。这种“无告的沉默”也一直在提醒着他,每当遇到过不去的坎,就看看“路漫修远”、“上下求索”的誓言,感觉到安慰和平静,让他保持着前进的动力。

主持人谈及是什么成就了李学辉的今天,他说“我不向往成功”,“唯独不能放弃绘画”。他很欣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大作品,《孔子与七十二门贤》、《五百僧像尚和图》、《千古风流人物》等,这不仅是他的代表作品,更承载了他的生命和志向。此时,他动情了,谈到了生死。多年前,他在北京筹办个人画展,长期负荷过重,身体抱恙,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使他和家人们都吃了一惊,医生判断他的生命只能延续一个月,即便马上安排化疗也难以根治。他知道医生的意思就是让他处理后事。他一个人来到画室,看着这些画哭了,“是对绘画的难以割舍”。从前他对生命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的,但当他看着这些画卷、画墙,心里实在割舍不去,唯有浓浓不舍。在画室坐了整整一夜后,他心情平静下来,决心创作一幅“完不成的作品”,画一幅永远完不成的画,只要完不成,只要笔还在,他的生命就还在。于是,他从远古神话盘古的开天辟地,一直画到近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开天辟地”,一百多位千古风流人物“谈笑凯歌还”?!霸谖掖醋髡夥ぞ淼穆鞒讨?,每一笔都倾注着爱人王立云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些灵感枯竭的时刻,是爱人递来的热茶和温暖的鼓励,让我重燃希望,我才得以顺利画完这幅承载着梦想的长卷,它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交织,更是爱的凝聚,生命的重启”。也许是生命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或是上苍要为李学辉充实饱满沧桑的创作情感,在历经四年完成《千古风流人物》这幅巨作后,他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也惊叹“没事了,都好了”。这是李学辉“创作不止,生命不息”的证明吧。

主持人谈及李学辉正在创作中的“京杭大运河”,他说,去年底到今年春节期间,爱人王立云陪他历时3个月,从杭州一站一站考察到北京,仅照片就拍了十几万张。通过实地考察,对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运河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承载着水流,还流淌着文化。历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21座城市,他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需要,许多沿线码头、景色都已变了样,甚至个别地方不通航了,但是它始终留存下了文化与文明,像北京的亮马河、什刹海,或江浙一带的大运河沿线已经形成了观光点......他坦言,对于如何再现大运河文化与文明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路走来,目前已经画了超百米的草图,他有决心创作完成传世经典。在沿着大运河行进的远行中,宽的地方他走,小的地方他也走。他曾经为看大运河(古运河)和长江的接洽处,跑了30多公里,到了那里一看,就是那么窄的一个小沟,已经和长江融为一体了,他捧起一捧水、拔起一棵草,心里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京杭大运河仍然在造福着人类,这使他感触颇深。我们深刻感受到,京杭大运河画作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的伟大智慧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壮举,这一大作的创作进程必将鼓舞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踔厉奋发、一往无前。接下来,李学辉将潜心创作这幅作品,继续深入钻研,期待着京杭大运河这幅巨作与大家的见面。

随着访谈的深入,李学辉老师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独到的创作理念和无私的传承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相信,在《笔舞画舞》栏目的推动下,会有更多像李学辉老师这样的艺术家走进公众的视野,共同书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新篇章。本次人物专访节目也将会在央视网播出,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无障碍